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随笔散文

曲家源:什么是学术性

时间:2018-01-29 17:17:36  来源:  作者:

什么是学术性

曲家源

学报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学报上面发表的文章,无论是学术论文,或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是训诂考证、专题综述,都应具有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报最主要的特征。

什么是学术性?近几年许多同志对这一问题都作了探讨,提出了不少极富启发性的见解,足供我们在鉴别学术性问题时的参考。

1986年《北京科技报》发表一篇短文,提出“评价科学理论的五项标准”:“1.解释力,或曰理论覆盖率,解释力的大小,有助于比较理论的优劣;2.预见性,或曰新颖性,能提出别的理论所不能设想或难以解释的新事实;3.可检验性,实践是决定理论取舍的最终标准;4.逻辑的严密性,好的理论不应违背形式逻辑的基本法则;5.简明性,追求简明性的努力可推动重要的理论创造。”

这五项标准抓住了科学理论的一些本质属性。特别是前三项明确了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特性,可以作为我们评价科学理论时的主要依据。但是,“科学理论”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学术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关于这两者的关系,过去也多有争论。我认为,理论是对理论观点的阐述、证明、推论,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不具学术性。“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仁者爱人”妙阐述了孔子的一个重要政治理论观点。后来他的学生子夏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的事实为例来说明,是证明。这些是理论,但都无所谓学术性。如果我们今天在研究政治理论思想时,能够从中国古代儒家以及墨家的仁政学说中探讨其历史轨迹,以表明其历史发展的渊源,则无疑会使论文带上学术性的色彩。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确:理论就是理论,而对理论的探讨是学术。学术的范围更宽泛。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不容易;而对理论观点的探讨却是经常的。我们更常见到的是通过学术研究而对问题得出具体结论。这个结论可能是理论性的,也可能并不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就是对包括理论在内的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程度。所以,这五项标准的覆盖率并不大。

1991年,张积玉同志写了一篇《试论学术性》的大文,从“学术”史的研究和现实的研究两方面对学术性问题作了探讨。他提出学术性的基本要求有三项,即:“1.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进入学科,而且对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积极意义。2.必须有创见。3.论述问题要有科学性。”

这里前两项,似主要指学术性的内容方面要求,后一项主要指形式方面要求。我觉得,张积玉同志提出的第一项即“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进入学科”最有价值。因为,学科是专门知识的总汇,是专门知识条理化、规范化的表现形态。问题只有进入学科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过去看学术性,一般都单纯地理解为专门、系统的学问,但专门、系统的学问并不都具有学术性。关键的问题是看这个学问能否进入一定的学科,在相关学科中占有自己的地位。例如人们编的许多教材,诚然都是专门系统的学问,但那大都是重复过去已知的结论,对本学科来说没有提出新知新见,这样,它在学科中一般就没有地位,人们就不认为它有学术性,甚至不把它看成学术著作(只有特殊的教材才被评为学术著作)。

其次,张文介绍台湾学者谢延庚提出的学术论文体裁特征也很有参考价值。谢先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下列六种类型的论文不能算作学术论文:“1.读书心得或摘要;2.教科书式的文章;3.未提出主要论点只作引述的文章;4.单一资料来源写成的文章;6.以经不起考验的论点作依据写成的文章;6.掠人之美或有驯窃之嫌的文章。”

这六种类型的论文,我们在编辑工作中都经常遇到。学术研究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经过深入艰苦的探索只凭驾轻就熟写成的文章,很难具有学术性。谢文从学术性的反向划定的六条标准为我们廓清非学术问题提供了参照系。

学术性问题不仅学报编辑关心它,出版社的编辑也在研究它,不仅国内看重这个问题,国外也把它当成编辑学术论著的要义。杨贵山先生介绍美国编辑对学术性的掌握标准是:

“1.资料:书稿所用资料具有权威性;论据充分,论述方式新颖且论述角度多样;所述观点与资料相辅相成。

“2.分析与阐述:论据是经过组织和加工的,不是事实的罗列;书稿所表达的观点充分体现作者的独特见解,而且论述言简意赅;能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文章知识性强,但并不是对其资料的总结归类。

“3.平衡:论点有理有据且明了,使读者有平等的机会来判断书稿资料的可靠性。

“4.特色:书稿内容新颖、有见地,作者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论题的各种观点和论述,并能斌予这题以新意。”

国外同行们的见解全面、具体因而易于掌握操作,反映了他们学术编辑工作的成熟。现在,结合我们中国学报编辑的实际,归纳上述各家的高见,可以把学术性的标准确定为以下四项:

1.论点:具有创新性,是作者的独到见解,是学科中从无人提出,或虽有人提出但仍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显示出论点在学科中的位置和意义。关于论点的创新性,邹承鲁等十四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他们联合署名的《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一文中确明提出:“科学研究贵在创新,一篇在严肃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必须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否则就没有发表的必要。”论点的创新性应该成为我们把握学术性的第一个尺度。

2.论据:论据具有权威性和时间的贴近性。权威性有助于显示论题在学科中的学术价值,时间的贴近性表示所运用的论据是学科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运用论据(资料、文献)问题,邹承鲁等十四位学部委员认为:“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必须对前人的工作给以充分的评价。在论文中必须充分地肯定与本人结果直接有关的前人工作,然后再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工作中的创新之处,对前人直接有关工作的遗漏,也许是作者未能全面掌握文献,但遗漏重要文献已经是很不应该的了,如果有意不提,或虽然提到,却在贬低前人工作的同时故意抬高自己,则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他们提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论据必须建立在对前人的文献资料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如果孤陋寡闻,就难以达到学术性要求,二是对以前的研究成果必须持尊重态度,即使是突破或否定以前的结论,也要先如实介绍以前的结论,再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决不应该贬低前人或象过去有段时期那样,先歪曲对方的观点再把它作为靶子去“批判”。这都是有背于科学道德的行为。

3.论证:应该是对论题本体的研究,抓住事物本质进行论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常见的毛病主要是单纯的复述和资料排列,没有论证,表现出对资料没有完全把握,或支蔓太多,离题万里;或论点前后不一,论证中间转换概念——这些都会使论文丧失学术性。

4.语言的简明性:简明性是学术性的必然要求。简明的对立面是繁琐。有的文章为了显示渊博,引用资料漫无边际,多而不当,有的文章故作高深,或用半文半白的古涩语言谈论现代思想观点,或大量搬用自然科学术语论述社会科学问题,新概念满篇飞,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抠新名词上。这都会严重削弱文章的学术性。

原刊《编辑学刊》1993年第4期,第67-68、29页。


上一篇:被公司无缘无故辞退了会有什么补偿吗? 下一篇:监察委转隶干部党规党纪学习必读业务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法治应为坚守契约精神创造良好环境
  • 民间借贷注意事项
  • 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 房屋认购需要什么条件
  • 借款人去世,债权人如何主张债权?
  • 律师如何增加谈资?
  • 杀人凶手改判死缓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文字的力量
  • 被公司拖欠工资怎么办?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