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随笔散文

古代读书人中的“穷”与“富”

时间:2018-01-29 17:20:35  来源:  作者:


(网络借图)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沿袭千年信奉的“至理名言”。这里“读书高”,不仅仅是说,通过读书个人才学素质得以提高,而是更意味着“学而优则仕”,他将来在仕途前程、在为个人为家庭甚至家乡谋幸福上都可以走的更远,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获得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回报,亦即所谓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

然而,对于一般的读书人而言,“读书”并非“高”的充分条件。“惟有读书高”并不意味着,你只要去读书,就可以“高”了。“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书历程中的心酸与坎坷,非不读书者所能体会,读书人也分三六九等,其中流传最广的还有“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

古代读书人学历一般遵循“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个层次。乡试之前,学道内有针对童生的“童试”,童试过关后就是秀才;中了秀才的人又称“生员”,言下之意,他们有资格参加乡试了,乡试取中者叫“举人”;举人再参加的就是京城各部门的“会试”和皇上钦点的“殿试”,其中会试取中者称“贡士”,贡士中参加殿试的一二三甲就是“进士”,一甲进士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事实上,功名征程中的一道道关卡,远比上述庞杂繁琐的多。比如,一个童生读书人是要经历三关层层选拔才有机会晋级为秀才,难度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高考。古代还有“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士排第一,最为尊贵,而秀才只是进入士阶层的前提条件,秀才之后的举人才具有做官的基本资格,这一点其实很像现在的考公务员,前提必须有本科学历(秀才),而参加公务员考试并考上公务员之后才具有进入官场做官的资格(举人),至于能否做官,还要靠上级领导重视和组织部门的竞争性选拔(会试和殿试)。

那么,读书人中为何会有“穷秀才”的说法呢?这主要还须从他们的福利说起。秀才分三等,只有一等者才可获得国家每月发给的粮食和银两,称为食饩(类似奖学金)。凡取得秀才资格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公堂上面对县太爷可以不下跪,可以免除自己和配偶的徭役,每个月还有国家的补贴。但秀才的福利,最多是关乎自身利益,可以不用服徭役,然后会有国家发得不多的补贴。对周围人没有利益关联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称为是“穷秀才”。试想,一个贫穷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全家靠他一人读书出人头地,一家子没有经济来源,只靠国家那点补贴肯定是不够的。

而秀才中举人之后,就大大的不一样了,秀才摇身变“老爷”,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而在福利方面,举人更是远较秀才丰厚的多:首先,举人的全家人都不用纳税纳粮。因此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八竿子打不到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套近乎送礼物挂靠到名下,然后以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举人交租子,这样保证就衣食无忧了!其次,当上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只不过这时候当的官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比如教育之类的学官或县丞、主薄之类的佐贰官。运气好些的话,还能外放到小县担任知县,著名的海瑞海大人就是由此迈入仕途的。最后,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举人可以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他们中的佼佼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  就解释了,为什么范进中举前后,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差,不但原先动辄斥责打骂他的老丈人毕恭毕敬,就连一干乡绅也纷纷示好。一个是范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另一个是范进本身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

由此可见,古代读书人一旦成为举人,就已经具有做官的资格,所以才会不“穷”;秀才只是自身有一定的福利资格,所以才会有“穷”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而久之才会有流传甚广的“穷秀才、富举人”说法。


上一篇:雪舞朝阳 下一篇:贪污罪指控的最低证据标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法治应为坚守契约精神创造良好环境
  • 民间借贷注意事项
  • 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 房屋认购需要什么条件
  • 借款人去世,债权人如何主张债权?
  • 律师如何增加谈资?
  • 杀人凶手改判死缓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文字的力量
  • 被公司拖欠工资怎么办?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